-
友情链接:
袁莉,这个名字曾在中国新闻界风头无两,如今却成了争议的中心,仿佛从巅峰跌下,落入了骂声一片的尴尬境地。
她的故事充满曲折,曾是一位令人艳羡的记者,而今却被不少人视为黑中国的跳梁小丑。
袁莉出生在宁夏银川,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,日子过得简单却踏实。
在1977年,她考上了大学,成为家里的第一位大学生,这可真是走上人生巅峰的开始。
然而,进入新华社国际编辑部后,她印象中的新闻工作和现实大相径庭。
她以为能写大新闻,却每天只能忙着整理资料、校对稿子,简直憋屈得像笼中鸟。
几年之后,她申请了公费留学,去了美国,拿下了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硕士学位。
亲戚朋友估计对她期望满满,没想到她一口气放弃了中国国籍,直奔美国籍,这事可把不少人惊掉了下巴。
有人说她忘恩负义,可袁莉自己心里清楚:这步棋,她下的可是超高难度啊。
落脚美国后,袁莉最终进了《华尔街日报》,然而,刚上岗却发现没人待见,主编也是冷冷淡淡。
为了谋生,她开始选择负面报道的路子,发现只要标题加上揭秘中国的字眼,立马就能引起关注。
她写的每篇文章都像是给自己上了一剂兴奋剂,越写越出圈,仿佛成了西方新闻界的明星。
2008年,袁莉回国担任《华尔街日报》中文网主编,继续挥斥方遒,笔下不乏对中国不友好的充满激情的文章。
2011年,她针对温州高铁事故发文《高铁的投资之殇》,这篇文章措辞犀利,痛批中国的高铁政策,瞬间在国际上炸开了锅。
国内读者看了,则气得不轻,纷纷在微博上哀嚎:这是个啥行径!
2012年,随着国内管理的严格,她的社交媒体账号因为发了批评言论被封,国内的网友拍手叫好,早已把她的形象定格为叛徒。
时至2012年《华尔街日报》将她解雇,她直接跳槽到《纽约时报》,接着开干她的老本行,继续发力,毫不掩饰。
在《纽约时报》,她的套路依旧,重磅关注中国的负面新闻。
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,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质疑中国的防疫措施,称隔离侵犯了人权,并引用了一些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。
这样的内容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广泛不满,简直像是在火上浇油。
经过这一系列高能操作,袁莉的知名度提升换来的,却是质疑与抨击的票数飙升。
网友们纷纷表示她是数典忘祖的外奸,热烈地讨论着她的每一条动态。
环球舆论场上的她,像是掌控着微信群的带货王,却不知自己早已被推向风口浪尖。
最终,在2021年因与《纽约时报》的编辑团队闹翻,她被解雇,接着她的职业道路一落千丈,淡出了公众视野。
失去了昔日的光环,经济上显然受到了冲击,生活陷入了困境,社交圈子也缩水,留给她的只是一片寂静。
从一名优秀的记者到如今人称跳梁小丑,袁莉的遭遇让人唏嘘,她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饱含着强烈的反差。
至今,人们对她的褒贬不一,讨论声此起彼伏。
是否她在追求职业自由的同时,过于偏激、过于放飞自我?
袁莉的言论是否真的在为真相发声,还是只是在迎合西方的调调,无意中抹黑了国家形象?
回顾她的经历,不禁让人思考:她的选择,究竟是智慧的举动,还是令人唾弃的背叛?
她的未来、她的反应,或许都只是历史长河中再平常不过的瞬间。
这样的职业走向,究竟是设计好的一步棋,还是走上绝路的唐突叛道?
大家怎么看?
欢迎评论区热议。